大学生暑期防诈指南
随着暑假的到来,同学们开启了返乡探亲、旅行出游、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安全意识切不可松懈!针对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持续翻新。为帮助同学们有效识别骗局,我们特别梳理暑期高发诈骗类型及防范措施,为同学们的假期安全保驾护航!
刷单返利类诈骗
手法:
1. 广撒网引流
通过QQ群、微信群、兼职平台发布“点赞赚钱”“刷单赚佣金”广告,宣称“一单10-50元,日结200-500元”。
2. 小额返利取信
先让刷1-2单小额商品,立即返还本金和佣金,营造“靠谱”假象。
3. 连环任务诈骗
诱骗参与“进阶任务”(如一次刷10单、每单金额500元),称“完成所有任务才能返款”。中途若用户要求提现,以“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为由拒绝,甚至要求继续充值“激活账户”。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小宁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点赞返现”广告,前两单收到几十元佣金后,被诱导下载虚假购物APP,充值9000元后无法提现。
防范:
所有"先垫付后返利"都是诈骗!立即拉黑!
网络交友类诈骗
手法:
1. 收集信息
在网上通过各种不法渠道购买隐私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住址。
2. 建立信任
添加微信、QQ,建立联系后,进一步用照片和预先设计的个人经历、丰富的虚假身份骗取受害人信任,并通过聊天和受害人建立恋爱关系。而后先用裸聊视频进行色诱,让其接受裸聊,然后开始偷偷录像。
3. 实施诈骗
通过木马病毒拿到受害人通讯录后,以散播视频、破坏声誉为要挟,勒索钱财,直至发觉被骗或无力继续转账。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谢某报警求助称其在网络交友时遭遇裸聊敲诈并且已多次向对方转账共计166120元。
防范:
不轻信网友,拒绝视频请求,遇诈立即报警。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手法:
1. 发布信息
在社交、游戏平台发布买卖网络游戏账号、道具、点卡的广告,免费、低价获取游戏道具、参加抽奖活动资格等相关信息。
2. 实施诈骗
以在其他平台交易或私下交易更便宜、更方便为由,诱导绕过正规的第三方平台,或者要求添加所谓的客服账号参加抽奖活动。
3. 诱导转账
以操作失误、等级不够等为由,要求支付所谓的“注册费”“解冻费”“会员费”等费用,随后拉黑。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在网上出售某游戏账号,诈骗分子冒充买家与其取得联系,称要购买其账号,但要通过某“专业”的游戏交易网站,并发送了链接。小张信以为真,点击进入并联系网站内所谓的“客服”,最终因轻信对方所说“银行卡号、身份证号输错”而多次转账,共计损失9000元。
防范:
只在官方平台交易,拒绝先付款。
虚假征信类诈骗
手法:
1. 假冒身份
冒充银行、银保监会或网贷平台工作人员。
2. 建立信任
谎称之前开通过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需要注销相关账号或谎称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消除相关记录,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
3. 实施诈骗
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在正规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进行贷款,并转到其指定的账户,从而诈骗钱财。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小E接到“注销校园贷”电话,对方谎称“影响征信”,诱骗其向陌生账户转账6500元。
防范:
征信不能人为修改,挂断后官方核实
奖助学金诈骗
手法:
1. 寻找目标
利用信息差,精准获取学生姓名、学校等隐私。
2. 伪造身份
冒充教育局、学校或基金会工作人。
3. 实施诈骗
制造紧迫感,“不配合将取消资格”“需立即操作”。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小龙收到一自称“某助学金工作人员”的好友申请,小龙添加后,对方称可以帮其免费申请助学补助,小龙便在对方的指引下告知其父亲的个人身份信息及银行卡信息。随后又将父亲手机收到的3条验证码告知了对方,当小龙的父亲发现银行卡中的钱被转走时,才发现被骗,遂报警,共计金额30000元。
防范:
助学金无需转账,验证码绝不外泄。
防诈口诀
“三不”原则
不轻信陌生电话/短信
不透露银行卡/验证码
不转账给“安全账户”
“六个一律”
1. 提到“安全账户”一律挂断!
2. 要求“屏幕共享”一律拒绝!
3. 陌生链接一律不点!
4. 索要验证码一律不给!
5. 自称“公检法”一律核实!
6. 刷单兼职一律是骗!
暑假是放松身心的好时机,但也是诈骗分子伺机而动的“高发期”。面对层出不穷的骗术,同学们务必提高警惕,牢记“三不”原则和“六个一律”,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守住自己的“钱袋子”。愿大家度过一个安全、愉快、充实的假期,让诈骗无机可乘!
(本文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一审:何思佳 二审:杨煜博 三审:陆春昇